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
会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首次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此次《总体方案》审议通过,可谓是对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任务的落实,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指导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破“五唯”治顽疾
过去一年多来,教育部联合各部委拿出很多实招硬招,在破解“五唯”评价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
在学生评价方面,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单一评价倾向。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通过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和限制竞赛评优活动等有力措施,切实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印发,此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抓住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印发,针对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规范“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
结合之前八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严格审查电子产品和学习类APP在校园的使用,大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好地扭转了“唯分数”的单一评价倾向。
在初中生评价中大力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方式等,使得“唯升学”的单一评价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扭转。
二、首次提出“四个评价”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五唯”倾向在我国教育根深蒂固,破除绝非一日之功。
对于未来的改革,《总体方案》列出了重点任务: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也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提法。
1、结果应该是评价的导向,教育如果不强调结果,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弱化。高考即是一种重要的结果评价,正因为,教育界主流观点认为,高考不能取消,但需要改进,当下尤其需要摈弃“功利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张志勇介绍,2020年高考自主招生停止,意味着取消了竞赛降分录取模式,在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上出实招。有的高校将高中生的论文、发明专利、奥赛成绩作为入围门槛或降分录取的依据,引发了高中教育的许多“功利性”做法,致使不少地方奥赛风起云涌,培训机构推波助澜,老百姓趋之若鹜。
2、过程评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破解“一考定终身”助力良多。6月28日,青岛正式实施艺术科目中考,9.2万名初中毕业生参加。艺术科目中考由过程评价和专项测试两部分组成。过程评价即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包含艺术学科课程学习、课外活动、音美基础知识、音美基本技能、校外艺术学习和校外艺术实践及个人艺术特长展示等。
3、增值评价是一种前沿的教育评价方式,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以学生的进步幅度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
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增值评价。2017年10月,内蒙古包头市正式启动实施普通高中增值评价项目。从每届高一开始,至高考结束,三年为一个周期。在进行评估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一所高中的高考成绩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该校的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品德行为等却优于全市。
4、综合评价正在成为教育评价的趋势。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今年推出的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张志勇认为,这一做法,首次明确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高校录取成绩的一个维度,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重要举措。
三、研学旅行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在推进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要把它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联系起来。我们需要思考到底应该评什么?怎么评?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对以综合“实践育人”为特征的研学旅行指明了根本遵循。为此,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在第三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就“研学旅行之评价”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以下内容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报告口述整理。
1、评什么?不仅仅是评价学生
在研学旅行评价过程之中,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需要评价老师、学校、基地、旅行社、第三方机构等。
要保证研学旅行的教育质量,课程开发是其中的核心。在课程开发中,教育性原则是第一原则,一定要选择能够针对不同学段的、适切的研学主题和课程目标来培养学生。另外,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参与,也就是突出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的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所以要对课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
如何评价基地、营地?今年10月份,教育部官网给出了对于基地和营地的具体要求,包括有特色的研学主题、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进行课程开发和线路设计、具备专业讲解人员和师资等。
通过双向互评,把学校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连接起来,一方面学校的老师、学生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之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要对这所学校的管理、教师和学生来进行评价。
2、怎么评?多元化评价体系
当前关于研学旅行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指标是否科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是非常有待考量的。如何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现行的评价过程中,很多都是基于简单表层认知的评价。然而,我们要培养学生高阶的思维和能力,应该是从更多元、更科学的角度去设计和评价。
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的研学旅行方案,我认为设计得非常好。学校带着学生走进成都的城市名片——武侯祠,要求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访问和调查研究,形成直观的体验和学习成果。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活动:
第一,确定课程目标。比如能力性的目标,包括通过调查对联、碑文、书画等文化和民俗的影响,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有知识性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
第二,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比如对武侯祠历史文物开发性保护、城市发展对武侯祠资源保护的影响、从特色美食与游戏活动看三国文化的影响等等。
第三,在实践与探究中,给学生提供工具和脚手架,告诉他们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与手段。
第四,在形成成果和成果整理方面给出清晰的说明。比如材料数据的整理、材料缺失的补充、成果形成与展示等等。成果的呈现形式,有小组PPT成果汇报、小组制作主题手抄报、小组合作编写文明游览的宣传册,最后还有全班成果的汇编。
第五,在总结交流与评价上,评价形式力求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组员评价、老师评价等等。
第六,活动之后的拓展与创新,进一步深化学思结合、知行合一。除了让学生亲身体验、体悟与体认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践行者。譬如,请同学们根据此次活动所了解到的知识向周围熟悉的人传播,将共同编写的《武侯祠文明游览宣传册》分发给社区居民,请他们一起加入到对古迹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中。
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活动,从各个层面来激发学生发现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思考问题,并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可以从这种真正的研学旅行中看到学生们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成长。
再比如,上次我去上海东方绿舟学习调研,他们的公共安全教育实践体验馆已经建成,其考核评价方法既先进又科学,非常值得推广。他们充分利用大数据,给到体验馆实践的每个学生手上都带上定位计分的手环,但是却不会给每个学生个体打分,只给每个小组、每个班集、每所学校评分,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自救、特别是互救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我们说研学旅行要评价的是这些活生生的学生,人的素质中那些非认知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价值观等层面的东西,是冷冰冰的分数不足以简单衡量的。
目前,研学旅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巨大的市场反响。可以说研学旅行将构筑起中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桥梁,成为校内外教育衔接合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形式。为此,还需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做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稳妥有序推进研学旅行,必须进行科学引导,需要我们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发,站在实践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高度,系统设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确定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公告》…
今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
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在发布的《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
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等决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