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博物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们需要到博物馆去。
但现在,“到博物馆去”的方式却发生了改变——派遣讲解员进社区,打造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在研学活动日益成为大众旅游首选的情况下,博物馆也打破边界,进行研学创新,受到了许多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具体如何?跟研学猫一起来看看。
01
研学进社区,打造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近日,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讲解员来到西工区瞿家屯社区,给孩子们送去“民以食为天”文博小课堂,让青少年了解五谷、东周粮仓和古人的储粮方式。
该活动拉近了博物馆与青少年的距离,进一步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优势。
这是该市今年暑期研学活动新模式的生动体现。
今年暑期,该市文物局充分发挥文博单位优势,开展“暑假一小时文博小课堂”进社区活动,设置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研学课程,打造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不仅如此,今年,该市博物馆的研学活动满足了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
体能锻炼、风采展示、沙场点兵、团队竞技……
近日,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举行了少年军校体验式研学活动。
在这里,孩子们自己设计队旗、翻越障碍、射击打靶……
在活动中接受红色教育,体验军旅生活。
“文博课堂进社区,沉浸式研学体验,这些都是研学的创新之举,也是打破博物馆边界的有益探索。”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研学侧重的不是抽象的说教,而应该是一种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索性的沉浸式、互动式活动。
02
多维度探索,彰显“博物馆力量”
“暑期研学活动很多,我更倾向于为孩子选择博物馆研学,这类研学产品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家住涧西区中弘小区的张女士说,孩子假期需要有合适的平台拓宽视野,博物馆研学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洛阳各博物馆通过精准市场定位,融入优质课程,盘活内外资源,向公众推出暑期研学营,打造研学基地文旅融合新模式。
截至目前,洛阳各博物馆开展暑期社教、研学活动(线上线下)103场次。
“课程是研学的灵魂,不仅要彰显‘博物馆力量’,还要满足分众化需求。”
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馆开设了“幻彩大唐——三彩填色系列课程”“碧波千里——隋唐大运河船模DIY系列课程”“洛博里的小动物”等品牌课程,还增设实验、探秘等更具有操作性、探索性、趣味性的课程。
另外,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研读夏都文化走进第一王朝”等9门课程入选2021年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为研学提供了范本。
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近年来,我市各博物馆和研学旅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让文化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我们正在探索多维度、多场景、多材料、多协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名师引导,为孩子们提供系统性审美教学内容。”
03
跨界联动,让博物馆更有“趣”
河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祖恩厚认为,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本身就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
在“双减”背景下,博物馆这种功能更加凸显。
这也给博物馆带来了挑战。
此前,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加强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的衔接,南京博物院先行一步。
南京博物院联合教育专家和大运河沿线33家博物馆共同编写面向中小学生的大运河文化读本《大运河的故事》。
该读本对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语文等学科,以大运河示范段江苏段为重点,为9岁至14岁的学生展现大运河沿线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
“博物馆研学要发挥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文化价值。”
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学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也能不断扩大博物馆的文化影响;下一步,将通过跨界合作,开发更多研学创新项目和研学创新产品,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图文来源于研学猫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等24家单位拟评定为2022年第二批广西乡村旅…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关于公布2022年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颁布,劳动作为一门课程对学校教…
“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专家评审和现场评估,经社会公示后,现认定北京世园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