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景区,即两江四湖·象山景区中的象鼻山景点。原象山景区成立于1986年,是国家AAAAA级景区,2003年被列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游览景区", 2007年与法国艾特大市象鼻山景区结为友好景区。
在2014年,两江四湖景区和象山景区在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和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指导下,开始着手进行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并决定将象山、叠彩山、伏波山和两江四湖,组成"两江四湖·象山景区",统一管理、规划及销售。象鼻山是一个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于一体的多元化国际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三花酒窑、爱情岛、云峰寺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
象山景点内的主体景观象鼻山因酷似一头大象而得名,象鼻山位于桂林市漓江与桃花江的汇流处,因其独特的山形和悠久的历史于1995年被评为桂林市城徽标志。
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匈牙利的Attraction舞团在创意舞蹈《符号中国》里将象鼻山做为桂林山水的代表在春晚舞台上展示出来,这是第一次由外国演艺团体利用特殊舞蹈形式进行表现。2013及2014年象山景点两次获得央视新闻频道网络评选的"中国最美赏月地"称号。
2016年两江四湖·象山景区中的象鼻山被选为2017鸡年央视春晚南方分会场举办地。
因此,象山不仅是桂林的城徽、山水的代表,更成为了中国山水中人与自然合谐的标志符号。
2017年2月25日,两江四湖·象山景区新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址:桂林市象山区滨江路1号
交通路线:
1、乘车直达:可选择乘坐免费公益车(57、58路),公交车(2、16、23、88路),旅游观光巴士或自驾车直达景区
2、可以夜晚乘船游览三山景色
3、自选车或步行自助游览:沿漓江边滨江路自由游览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后山有一个高19米,宽3.3米,长13米,南北对穿半封闭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后侧故而得名象鼻岩。
在象鼻岩的石壁上刻有历代诗人的诗作,其中便有唐代著名诗人韩愈为送好友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时所作的《送桂州严大夫》。 韩愈虽未到过桂林,却有咏桂林的诗,可见在唐代 ,桂林山水也已名闻遐迩,令人向往。 其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巧妙地将碧澄蜿蜒的漓江誉为仙女飘飘的裙罗带,将桂林的山比作女子头上的碧玉簪。这两句诗抓住了桂林山水形状之特征的,现已成为描写桂林山水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
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卷篷式的半圆大洞,每当月明之夜,与江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个大圆形,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故称"水月洞"。水月洞长17米,高约12米,宽达10米。唐代文学家元结在象鼻岩用篆书刻有"水月洞"三个字。水月洞的形成是大自然造就的,大约二亿年前,象鼻山露出地表,山体前段裂隙较多,在地下河水长期的冲刷侵蚀下,逐渐形成这个大溶洞。桂林虽然处处有山,山山有洞,但像水月洞这样有水穿行,可乘舟而过的石洞却不多。洞内面积虽不大却汇集了历代著名诗人的佳作,现存摩崖石刻50多件, 其中宋23件, 元代1件, 明代12件, 清代14件, 民国2件。内容有题诗、填词、题榜、铭文、传记、营缮纪事等,是广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月洞在古代还是桂林的一处老码头,据说,每到科考时节,各州县的考生都会汇集到桂林来赶考,人称"考相公"。当时的考生,有钱的骑马,没钱的走路,而更多的人选择坐船。所以每年8月科考时节,漓江上满眼皆是舟船。夜幕下,江面上,渔火点点,书声琅琅,一天,一位相公在水月洞内读书,一个船家出了一幅对联来考他:"象神望穿江底月",相公听后脱口而出:"鲤鱼惊破水中天",船家听后大喜,说相公此行一定高中,果然他便是当年桂林的头名状元--刘福姚(清代),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水月洞内留题了"读书处"三字榜书。
洞内最早的石刻是唐代元结的"水月洞"题字。最有趣的当数宋代张孝祥和范成大的题诗。水月洞岩壁上刻有张孝祥的[朝阳亭记]和[朝阳亭诗],1165年张孝祥到桂林任广西经略安抚使兼静江知府,[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在桂林任职两年,1167年他将离职而去,于是好友张维便在水月洞旁的风景亭内为他设宴饯行并为此亭命名,因新亭座落在象山的东面,每当旭日东升,正好沐浴在阳光之中,于是张孝祥就将此亭命名为"朝阳亭",将水月洞也改名为"朝阳洞",并为此写了《朝阳亭记》和两首诗题刻于水月洞的象鼻一侧。
6年后,范成大到桂林任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他特别注重景区的建设,他认为水月洞之名自古流传,而且在桂林的隐山早已有过朝阳洞和朝阳亭了,不应重复,他认为张孝祥这样随便改名,做法不妥,便将洞名又改回水月洞,并写了《复水月洞铭》题刻于洞中。从此水月洞之名一直保留至今。
除此之外,洞中最著名的诗是宋代蓟北处士的《和水月洞韵》,诗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这首诗将水月洞最美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明月当空的晚上,人们看到天上月,洞中月,水中月,相互辉映,让人有一种人行月里水如天的感受,这就是著名的象山水月。这首诗至今仍广为流传。
水月洞有石刻50多件,多数属于宋人题刻。说到宋代诗词,不得不提的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特别向往桂林山水,但却没有机会来,刻在水月洞内陆游的书札,共四幅,行文为飘逸而又雄劲的行草书,堪称桂林石刻中的精品。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浙江人,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虽未来过桂林,但却非常向往桂林山水,刻在水月洞崖壁上的诗和信札,是他写给在桂友人杜思恭的一封信和七首诗。但非常可惜,陆游的诗扎已模糊不清,现在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正对此类石刻进行抢救性的修复,所以我们也呼吁人们要保护文物。
象鼻的外岩崖上还刻有清代广西布政使黄国材的"放生池"大型榜书。他特别擅长大榜书,在桂林独秀峰的"南天一柱"摩崖石刻也是他的作品。
边上还有泰国华侨丁耀江老先生1984年题刻的"象山水月"四个大字。
在我们的左上方题刻的是清代桂林知府倪文蔚篆体的《皇清中兴圣德颂》碑,高257厘米,宽752厘米,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一幅,他站在清政府的立场抨击太平天国,说他们是"群盗"和"娼乱"。
公元1637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曾3次造访象山,为的就是能得到这些石刻的精美拓片。
普贤塔
普贤塔始建于明代,为喇嘛式实心砖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塔高13.6米,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线刻的菩萨像,像的上端有"南无普贤菩萨"六子真书,因此得名为普贤塔。在全国专门供奉普贤菩萨的佛塔,除了四川的峨眉山外就是我们桂林的象鼻山了!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普是普遍之意,贤是妙善之意,普贤菩萨以贤德著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专司"理"德,他发愿十种:要为弘扬佛法而尽力,故名为"大行普贤"。关于普贤的身世《悲华经》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第八子与观音,大势至,文殊是亲兄弟。普贤学得于行,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所以普贤好象,坐骑便是六牙白象,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普贤塔建于象山之巅,极其形象的反映了佛教有关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整座塔的造型又像一支宝瓶又名宝瓶塔。而大象在亚洲许多国家都是吉祥的象征,大象驮宝瓶就象征和平、美好和幸福。
送子观音像
在象鼻山南麓云峰寺后的崖壁上,有唐代"送子观音像"一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也是桂林唯一有彩色的摩崖造像。更准确地说,这叫"诃利谛母像"。主像为诃(hē 音呵)利谛母,身着华服,头戴天冠,双手抱一小孩放膝上,端坐于莲台上,身后有圆形火焰身光及头光。主像两侧,各立女侍一人,头梳发髻,着宽袖长袍宫装。龛外左右两侧站立两小孩,双手拱揖。
据说,古印度王舍城有位美丽的牧牛姑娘,能歌善舞。一次在庆祝独觉佛出世而举行盛大集会时,赴会的五百个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怀有孕,却偏偏要强迫她起舞。致使她的胎儿坠地而死,后来她又被丈夫遗弃。她满怀悲痛,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吃尽城中幼儿,遂自杀身亡。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叉药神将婆乞多之女,名叫"诃利谛母"。她与魔鬼半子迦结婚,生了五百个儿子。诃利谛母原是个恶神--母夜叉,是五百鬼子之母,俗称"鬼子母"。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别人家的小孩,故又叫"暴恶母"。
此事惊动了释迦牟尼,为解救王舍城的无辜幼儿,决定以慈悲之心,教化鬼子母。释迦牟尼赶去劝她,但她根本听不进去,不愿改恶从善。释迦牟尼见劝化不成,心生一计,趁她外出去吃别人孩儿时,把她五百个儿子中最心爱的一个藏了起来。鬼子母回来后发现少了一个孩子,十分想念,整日痛心嚎泣。释迦牟尼乘机教育她说:"你要将心比心,你有五百个孩子,仅失去一个,就如此悲痛,你每天都去吃别人家的一个孩子,人家做父母的能受得了吗?"鬼子母如梦方醒,幡然悔悟,再也不吃别人家的小孩了。她从此改恶从善,还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都长大成人。她后来皈依佛门,并作了护法神。人们非常敬重她能痛改前非,给她营建送子殿作记念。中国民间因其是个多产母亲,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便常将她作为"送子娘娘"或"送子观音"来礼拜。
“西南保障”
【在象鼻山下山半山石刻下】巨型榜书"西南保障",为国民革命军十五军参谋长何宣于1935年冬天题刻,说明桂林自古以来都是南方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何宣,字啸夫,号桂生,1891年6月生于湖南益阳桃江县大栗港镇小石洞村的一个木匠家庭。5岁丧父,靠母亲卢氏抚养成人。虽家贫,但勤学,善诗词,精书法,书承何绍基帖体,颇具才名。他1911年投军,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步科,与白崇禧、张治中、夏威、黄绍竤、叶琪等国民党著名将领同窗。
1935年7月,时任第4集团军总参谋长的叶琪坠马身亡,何宣前往广西悼念。李宗仁、白崇禧恳切地邀请他留在广西,任第15军中将参谋长、代军长等职。1936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授予其陆军中将军衔和国民革命军誓师10周年纪念勋章。
重返广西后,何宣出任第15军参谋长、代军长,负责桂林及周边县的防务。期间,每逢周三、周六,他都要召集手下军官,结合时事或战例讲述《孙子兵法》。每次礼堂总是座无虚席,连走道都站满了人。每当讲到如何利用日本鬼子的弱点出奇制胜时,何宣生动的讲述常引起热烈的掌声和满堂大笑。
为了有效防御,他在象鼻山修建了坚固的碉堡和运输暗道。为了稳定民心,鼓舞斗志,他在城乡组织了分工明确、纪律严明的梭镖大刀民兵队伍,又在象鼻山山门上,亲自书写并请石工凿刻了一方一丈二尺多宽的"西南保障"四个大字,以表达抵御日寇的气概与决心。此碑刻被人们保存至今,成为桂林人们奋勇抗击日寇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云峰寺
云峰寺位于象鼻山西南麓,是一座双层顶马头墙,绿瓦红梁的南方古刹。相传唐代曾在此建温灵庙,清康熙50年(1711),潘瑚到桂林任广西抚标右营中军守备,在桂七年后,偶于秋初闻文昌门外所谓象鼻山者,可以涤烦襟,远尘俗。遂经历其地,见大士之像独坐山巅,并无片椽,予不禁恻然,于是购材鸠工,建楼房暨僧舍数间;宋代曾是文人方信孺的别墅,取名"云崖轩";明代万历年间建"范方祠";光绪末年,因住尼姑,改名为福胤庵。寺内先后有佛、道及盘王诸像,是桂林著名的古刹之一。现存寺宇是1978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照原建制改建修葺,为二进五开间、硬山式二层仿古建筑。内有中庭,小院,依崖而围的放生池,后寺岩壁上,有唐代送子观音摩崖造像。
清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天国军围攻桂林,将南路前线指挥部设在云峰寺内,云峰寺成为太平军路经桂林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桂林虽然处处有山,但唯独象鼻山是一座平顶山。洪秀全率兵攻打桂林时正是看中象山的山顶平整,适合放置武器炮弹,便以象鼻山做为主攻阵地,在山顶普贤塔的四周布阵攻打桂林长达34天,在塔身四周有许多太平军攻打桂林时留下的炮洞,还留下了许多图文资料和当时使用过的武器炮弹等,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依据。当年太平军乘夜色撤围时,给清军唱了一场调虎离山之计。太平军撤兵时,在普贤塔四周扎草人、用山羊击鼓作响、引燃长短不齐的火绳依次鸣炮等计谋掩护太平军安全撤离,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清军才发现中计上当。
现在云峰寺二楼辟为《太平革命在桂林》专题陈列馆,其匾额为国画大师刘海粟所题。展出太平军曾使用过的武器、炮弹、战旗及有关文字、图标等,为了解和研究、陈列桂林近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爱情岛
花团锦簇、四季飘香的爱情岛位于景区北侧,占地面积15000㎡,濒临漓江,是观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观景点。1983年桂林市政府为了保护漓江,为河道清淤时用泥沙堆积形成小岛,岛上环境优美、植被茂盛,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人谈恋爱的最佳之处,故称之为爱情岛。"爱情岛"是桂林的母亲河"漓江"孕育的杰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爱情的摇篮,在这里,遥遥相对的"象山水月"为爱情作证,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今象山景区成为了桂林山水婚典基地,爱情岛更是人们婚庆、摄影的外景之地。恋人们在象山水月的见证下,在此许下爱的誓言。闻着桂花清香、听江水呢喃、观碧空皓月、品美酒醇香,该是一种怎么样的惬意之情!
站在爱情岛上远眺,象山远处,您还可以看到穿山和塔山。穿山的半山腰也有一个溜圆的石洞,就像是悬挂在半空中的月亮,称为月岩,穿山的月岩与象山的水月洞并称为漓江双月,一个是半空中的月亮,一个是水面上的月亮。整座穿山像一支倒置的花瓶,所谓平安是福。与穿山相对的塔山,整个塔山山形特别像一只乌龟托着一座宝塔过江,此塔为明代万寿佛塔供奉南无无量寿佛,意喻福寿延年。这一景称为"一水抱三山"。1979年我国发行的50元外汇券上就是这一景。
三花酒窖
桂林山山有洞,洞洞有宝,象鼻山山腹是一个大溶洞,整座山的三分之二是空心的,面积约3000平米,冬暖夏凉,常年温度保持在18-19摄氏度,早从宋代开始就作为官窖用以贮藏三花酒。三花酒无色透明,味香而辣,它秉承上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汲漓江之精、漓水之魂,成为中国米香型代表酒,被誉为"中国米酒之王",(中国白酒分外酱香(茅台)、浓香(五粮液等)、清香(汾酒)和米香四种型态。)窖酒更是早在北宋时期就被定为朝廷贡品,是桂林三宝之首。至今藏酒近千吨。明代应天府通判张鸣凤称象山酒窑为"醉乡",在象山脚下结庐而居。
民间在过去把三花酒称作"三蒸酒"、"三熬酒",后才改称"三花酒"的,那是由于古代没有酒度计,酿酒师们便总结出了"观花论酒"的经验。当酒的度数在55-60时,由于液体表面张力,酒面晃动便泛起数层酒花,经久不散。这时酿酒师们会说"起花了,起花了!"就开始接酒,"三花酒"便由此而来。酒花有粗花、中花、细花、堆花和不满花、跑马花之分。又以细花和堆花质量最佳。它具有"酒质晶莹、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的特点。
因为窑藏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所以现在只能隔门闻一闻酒香,每年过年前一周,桂林市就会在此举办隆重的三花酒开窖仪式,介时,市民游客们都能到酒窖中打酒、品酒,以弘扬桂林的酒文化。
联系方式:0773-2582112